近日,為了杜絕“舌尖上的浪費”,各地積極行動,形成“厲行節約、反對浪費”的社會風尚。國慶、中秋雙節期間,記者走訪多家餐飲機構發現,更多消費者趨向于文明點餐、餐后打包,但一些浪費現象依舊存在。
“光盤養成計劃”、食堂小份菜雙拼菜、節約教育進課堂等舉措逐漸深入人心,學校師生正用實際行動踐行勤儉節約良好美德,以“小餐桌”帶動厲行節約“大文明”。
近一段時間以來,不少餐飲企業紛紛推出“半份菜”“小份菜”等舉措減少浪費。如何進一步從多環節挖掘潛力,減少“看得見”和“看不見的浪費”?
翻開紙頁已泛黃的舊賬本,李世品細數著一筆筆賬目,小到柴米油鹽,大到家用電器,全都記錄在冊。26年間,李世品堅持記錄家庭開支,只為合理消費,勤儉持家。
記者近日暗訪發現,個別單位、國企人員繼續用公款大吃大喝,鋪張浪費嚴重,有一些藏匿于高級食堂、私密會所、農家樂等場所
學校要編制餐飲節約年度工作計劃,建立餐飲節約行為考評制度,將厲行節約反對浪費表現納入師德師風、學生綜合素質和食堂評價體系,作為師生評獎評優和食堂考核的重要參考
在餐飲業紛紛響應杜絕浪費的新風尚之下,一直難以擺脫“浪費”標簽的自助餐廳,也正從自身特點出發,通過一系列諸如押金制、卡供應、限時間等辦法來減少浪費
夜幕之下,濟南寬厚里美食街上的喜識冰糖葫蘆店門口,十幾名游客在排隊。他們面前是一排排小串糖葫蘆:短短竹簽上只有兩顆山楂,山楂內是精心制作的餡料。
在廣州的老字號餐廳里,點菜節制、剩菜打包不僅是老傳統,也是當下時尚的消費態度
記者在吉林、黑龍江、遼寧三省走訪發現,以“量大實惠”為招牌的東北菜在不少地方很受歡迎,但也存在剩菜多、浪費多的現象
記者調查發現,餐飲浪費很大程度上與百姓長期以來形成的餐飲消費觀念、生活習慣及餐飲企業整體運營水平關系密
在全社會提倡節約光榮、拒絕浪費的大環境下,一些食客為了防止店家二次回收,將剩下的菜煮進鍋底,表面上看都光盤了,其實鍋里另有乾坤。
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,體現著對自身勞動和他人勞動的尊重,是公民文明素質的基本要求。
各地在大力推進“舌尖上的節約”上正在形成熱潮,一個良性的拒絕“舌尖上的浪費”社會氛圍正在全民參與下日趨濃烈。
近日餐飲業掀起制止餐飲浪費、厲行節約的“綠色革命”,我國餐飲浪費的現狀到底如何?怎樣采取有效措施,建立長效機制,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?
今年4月份,為開展“一粒米的歷程”主題活動,學校引導學生種植了一片旱稻。國慶長假之前,學生們首次體驗了稻米的收割、脫殼、烹制的全過程,也感受到耕種的艱辛。
近日,為了杜絕“舌尖上的浪費”,各地積極行動,形成“厲行節約、反對浪費”的社會風尚。國慶、中秋雙節期間,記者走訪多家餐飲機構發現,更多消費者趨向于文明點餐、餐后打包,但一些浪費現象依舊存在。
“雙節”到來,親朋好友相聚而歡,請客吃飯成為常事。然而一些做東者把剩菜當“標準”,覺得“光盤”就是不夠吃、沒吃好,甚至一桌菜剩三分之一就覺得點菜不豐盛,浪費明顯。
“旅客朋友們,珍惜糧食、節約糧食的良好習慣,不僅貫穿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,更是任何時候都不能忘掉的優良傳統……”近日,太原開往重慶的K689次列車的廣播里,除了按照慣例播放迎賓詞和安全須知外,還播放了“光盤行動”倡議書。
近一段時間以來,不少餐飲企業紛紛推出“半份菜”“小份菜”等舉措減少浪費。如何進一步從多環節挖掘潛力,減少“看得見”和“看不見的浪費”?
中秋節前記者在廣州月餅市場走訪發現,往年受到熱捧的“豪華月餅”“天價月餅”不見了蹤影,各個品牌的月餅輕裝上市,走起了節儉風。
動輒連鍋端上來的燉菜“一鍋出”、米飯饅頭論“盆”上……量大、實惠一直是人們對東北菜的主要印象,但近日記者在沈陽部分機關食堂、餐廳走訪發現,在全社會提倡“厲行節約、反對浪費”的風潮下,沈陽的“大盤子”“大塊肉”正悄然生變,變得更為精致小巧。
最近點外賣時,杭州白領張雷驚喜地發現,提供小份菜、半份菜、拼盤菜的商家明顯增多。以往,他經常點“三菜一湯”才能吃得滿足,但每個菜都吃不完,花費多、浪費大。
記者近日暗訪發現,個別單位、國企人員繼續用公款大吃大喝,鋪張浪費嚴重,有一些藏匿于高級食堂、私密會所、農家樂等場所。
線下餐飲店推出“小份菜”供食客多樣化選擇,線上外賣平臺提供“小份”“迷你”菜品……記者近日在廣西南寧走訪了解到,餐飲企業線上線下多措并舉鼓勵“舌尖上的節約”,顧客積極響應,勤儉節約蔚然成風。
違規公款吃喝不僅浪費國家財產,還耗費公職人員大量時間,消磨黨員干部的意志。因此,抵制浪費,必須與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、糾治“四風”深度結合起來,尤其對公款吃喝要露頭就打,絕不姑息。
早在20世紀80年代,沈河村就是周邊有名的“首富村”。沈河村黨總支書記陳杭海介紹,隨著村民逐漸富起來,通過操辦酒席證明自己經濟實力的風氣漸盛,浪費攀比成風,一些村民甚至借錢請客“硬撐門面”。
近日,為培養學生節約糧食的習慣,西藏拉薩各所學校通過推行“半份菜”、陪餐制、“光盤”打卡兌獎等多樣措施,開展“光盤行動”,反對鋪張浪費、合理點餐正成為學生們的共同選擇。
午餐時間的學校食堂中,一個冷清的餐余桶、一堆新鮮的大蘿卜引起了記者的注意。這兩者看似毫無關聯,但卻同屬“光盤行動”的生動細節。
記者日前走訪發現,當前,大部分消費者能夠在餐飲消費過程中自覺做到按需點、不浪費,但餐飲浪費仍不同程度存在,特別在商務宴請中情況較為突出。
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等單位主辦的“可持續發展青少年在行動——廚余垃圾變廢為寶”活動日前在京啟動,旨在引導青少年樹立勤儉節約觀念,將節能減排、變廢為寶理念融入日常生活。
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臧鐵偉在12日舉行的記者會上透露,立法工作專班正在認真研究制止餐飲浪費行為立法中的浪費標準、法律執行等具體問題。
近日采訪發現,相比日常“下館子”,講究排場的婚宴、壽宴、生日宴、升學宴等大型宴席中食物浪費情況更突出,成為餐飲浪費重災區。
進入9月,全國各地陸續開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傳月活動。當我們關注健康時,我們更應該關注一個詞:節儉。節儉既是生活富足的源泉,又是內心豐盈的高級注腳。
把厲行節約、反對浪費的思想種子深植于孩子們心中,還需走向社會實踐課堂,用體驗澆灌文明之花。
要實現國家糧食安全目標,需要做好頂層謀劃,在生產、服務和消費層面,將節約理念、綠色觀念和危機意識納入社會管理體系之中。
在漫長的歷史中,糧食始終是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出發點和歸宿點,“成由勤儉敗由奢”是解讀眾多朝代興亡更迭的一把密鑰。
織密扎牢制止餐飲浪費的法治之網,讓每個浪費之舉都有法來管、執法必嚴、違法必究,不良之風必得遏制。
艱苦奮斗、勤儉節約,不僅是我們一路走來、發展壯大的重要保證,也是我們繼往開來、再創輝煌的重要保證。
老百姓每日吃穿用度,最要掂量的就是一粒米、一口饃。過去缺衣少食的年代如此,在倉廩殷實的時候更不能忘了這一點。
為了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、節約為榮的氛圍,使厲行勤儉節約、反對鋪張浪費成為教師、學生的自覺行動,多所高校開展“光盤行動”,杜絕舌尖上的浪費。
近日,各地文旅部門和企業發起節約行動,從每一餐做起,向旅途中的食物浪費說“不”。上小份菜、適度點餐、吃不完打包等節約行為正在成為文旅行業的發展共識。
幾乎每年中秋節,總要有這么幾種新聞報道:節前,各種花樣月餅上市,天價月餅惹爭議,過度包裝須警惕等;節后,則是月餅大甩賣,追問過剩的月餅去哪兒了,反思浪費現象等。
爭當“光盤小達人”、食堂設置志愿崗、取餐先要“半份飯”……秋季新學期開學以來,西寧市各大中小學、幼兒園通過主題班會、簽訂承諾書、“小手牽大手”等一系列措施,培養孩子勤儉節約、反對浪費意識。
通知提出,持續深化“光盤行動”,廣泛宣傳“吃多少點多少、吃不了就打包”的節儉用餐理念,引導群眾不做“必剩客”,爭當“光盤族”,科學理性消費。
“光盤打卡”的技術核心是一套人工智能算法,用戶用餐后對餐盤拍照,經算法識別為“光盤”后,可獲得積分獎勵,完成打卡。
由于“一元餐”一定意義上是一種福利餐,相當于“免費餐”,容易讓一些人在“食之有味”的同時感到“棄之不可惜”,進而造成一些浪費。
為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,牢固樹立節約光榮、浪費可恥意識,日前,全國婦聯向廣大婦女和家庭發出倡議:從我做起,從家庭做起,制止餐飲浪費,崇尚勤儉節約。
倡議書號召,要加強行業自律,各地餐飲商會加大“厲行節約,反對浪費”宣傳,餐飲企業將制止餐飲浪費納入到餐飲生產、加工、服務的全過程。
中國消費者協會16日向廣大消費者發出倡議:崇尚節約為榮,向餐飲浪費說“不”,爭做綠色節約消費的實踐者、傳播者、監督者。
中國烹飪協會近日發布“制止餐飲浪費 培養節約習慣”倡議書,號召廣大餐飲服務單位在全社會營造節約為榮,浪費可恥的氛圍。